周雪君行書條幅 釋文: 楊柳樓頭月半規,笙歌院裏夜深時,花枝灼灼難長好,漏水丁丁不肯遲。壬辰正月,雪君。 138x40厘米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第八期編者展廊
轉眼《墨想》已來到第八期,第八次的編者展廊,翻看前七次的拙作,著實汗顏,當然今次也不例外。大抵不少學書之人,重看舊作,難免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這年多以來,在書學路途上,走走停停,好奇有餘,專注不足,時而追古,時而求新,不過所謂什麼樣的人,就寫什麼樣的字,雖然走過的路雜且亂,心水清的讀者,不難發現我們仨各有個性,都表現到字裡去。
林散之先生的《筆談書法》說道;「談藝術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探索人生」,「學字就是做人」,「這個關不得過。什麼關?就是俗字這個關。要讀書,古讀萬卷才能不俗。變換氣質才能不俗。」
共勉之。
周雪君行書條幅 釋文: 楊柳樓頭月半規,笙歌院裏夜深時,花枝灼灼難長好,漏水丁丁不肯遲。壬辰正月,雪君。 138x40厘米
伍嘉文行草團扇 釋文: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嘉文。
20x20厘米
周雪君行書條幅 釋文: 楊柳樓頭月半規,笙歌院裏夜深時,花枝灼灼難長好,漏水丁丁不肯遲。壬辰正月,雪君。 138x40厘米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黃苗子 - 許禮平專訪
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負責人許禮平先生與苗公相交數十年,於苗公作品收藏豐富,對苗公生平軼事知之甚詳,本刊非常感謝許先生借出藏品予我們拍照,並暢談苗公香港因緣和書畫作品。
許:苗公曾就讀中華中學及華仁書院,老人家頭腦轉得很快,有一次郁風的相機有問題,怎樣都弄不好,他就指著我的兒子說:「找我同學吧!」我們一時都反應不來,過了一會才恍然大悟他們都同是華仁書院學生。
苗子小時候是個「頑皮仔」,常在中環砵甸乍街近海傍一帶玩耍,父親黃冷觀當時主編《大光報》,為免他周圍亂走,於是經常命他送稿,所以苗公早歲已與許多文化人接觸。
墨:苗公早歲曾隨鄧爾雅先生學書法,他平時有否談到鄧先生的影響?
許:主要談到鄧先生講書佷有趣。本來打算在北京辦一次鄧爾雅的展覽,由苗公推動,但苗公後來患病,就作罷了。之後翰墨軒做了一次展覽,然後分別在廣東省美術館和澳門藝術博物館又做了一次,共三次。
苗公早期的藝術創作側重在漫畫方面,有關書法創作,重要的時刻是五十年代,那時他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當編輯。那兒有許多搞美術的志同道合朋友,當時透過朋友介紹,買了幾車有關美術史的線裝書,於是就開始著力研究美術史。他又與王世襄、傅抱石、葉公綽等同輩前輩經常聚在一起,互相切磋,除專注於美術史外,並開始寫字。
許:五十年代,苗公寫了〈《墨緣彙觀》著者安儀周(歧)〉一文,請葉譽老(恭綽)改定,葉公大筆一揮,改得體無完膚,幾乎重寫,等於葉、黃二人合作。可見上一代學人治學之認真和對晚輩的照拂。苗公與葉公交往頻繁,藏其手跡也多,但劫後蕩然,僅存此一刪改稿。款是2007年題的。
(墨:葉公綽主張「書法應以篆、隸為根本」,對黃苗子有很深遠的影響)
墨:有記敘說苗公在文革後才專注寫字,是否如此呢?
許:是的。大家見到他的書法創作主要都是在文革之後,而且主要以書法家的身分活躍於藝壇。如香港大學「饒宗頤藝術館」的牌匾是苗公寫的。
墨:你在報紙上談到,苗公的去世是近代史的損失。為何這樣說呢?
許:是的。黃永玉二月一日在上海文匯報有一篇文章,說到「對於苗子兄的一生,覺得他有一件大事沒有做。……那就是寫一本厚厚的、細細的『回憶錄』。」說得很中肯。後來《蘋果日報》有轉載。我也奇怪為何他不肯寫呢?後來看到黃大德在《明報月刊》有篇文章,透露了一句,說「中央未公報」,他依足指示,沒有寫出來,只是偶然在他的雜文透露少少,但點到即止。
隸書扇面 (許禮平先生藏 )
許:這是苗公1989年六四之後在澳洲送我的作品。六四前夕,郁風捐了幾千元去買學生的作品,六月九日政協派車送他們到機場,經香港,再到澳洲。
在民國時期,可以說他是生活在國共兩黨的狹縫之間,有時閒談中會透露一些祕聞。如苗公談到「西安事變」,說張學良第一封電報是發給吳鐵城,吳鐵城上班較遲,苗公是第一個看到電報的,譯出來後,趕忙通知他,吳鐵城於是立即上南京開會處理。我最初也不覺是什麼,後跟一位研究西安事變多年的朋友談起,才知這些資料的可貴。
墨:苗公知道許多政治的秘聞,理應是一個很複雜的人,但剛好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卻充滿童真童趣,跟現實有很大的出入,你如何看這現象呢?
許:苗公是一個很平和的人,這是他的修養,他對許多事情都能容忍、包容和接納。從「六四」之後到澳洲生活,到再回到北京,他都是以平常心待之的。
苗公的字跟鄧爾雅和一些廣東書壇前輩都受伊秉綬影響,在趣味取向上都有些相似。後來葉淺予就買了一對伊秉綬的對聯送給苗公,他很喜歡伊秉綬,他的隸書學伊秉綬。另外,他的書法又受張正宇影響,他寫的是草篆。後來苗公到外國遊歷了許多地方,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如他用一些不懂的金文和青銅器的文字放到書法創作中,有些模仿圖騰性質,將圖案和書法融而為一。
許:這是2001年的作品,他2009年送我的。這是放大了的製品,原作是四尺全張大。
墨︰人、山二字刻意用了象形的處理手法。
黃苗子篆書版畫作品
釋文: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鄧爾雅篆刻作品〈正心〉、〈一日三秋〉
墨:鄧爾雅在書法篆刻主張書印一體,並以幾何安排確定點畫分布。這與黃苗子的作品有一脈相通之處。
許:苗公曾就讀中華中學及華仁書院,老人家頭腦轉得很快,有一次郁風的相機有問題,怎樣都弄不好,他就指著我的兒子說:「找我同學吧!」我們一時都反應不來,過了一會才恍然大悟他們都同是華仁書院學生。
苗子小時候是個「頑皮仔」,常在中環砵甸乍街近海傍一帶玩耍,父親黃冷觀當時主編《大光報》,為免他周圍亂走,於是經常命他送稿,所以苗公早歲已與許多文化人接觸。
墨:苗公早歲曾隨鄧爾雅先生學書法,他平時有否談到鄧先生的影響?
許:主要談到鄧先生講書佷有趣。本來打算在北京辦一次鄧爾雅的展覽,由苗公推動,但苗公後來患病,就作罷了。之後翰墨軒做了一次展覽,然後分別在廣東省美術館和澳門藝術博物館又做了一次,共三次。
苗公早期的藝術創作側重在漫畫方面,有關書法創作,重要的時刻是五十年代,那時他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當編輯。那兒有許多搞美術的志同道合朋友,當時透過朋友介紹,買了幾車有關美術史的線裝書,於是就開始著力研究美術史。他又與王世襄、傅抱石、葉公綽等同輩前輩經常聚在一起,互相切磋,除專注於美術史外,並開始寫字。
許:五十年代,苗公寫了〈《墨緣彙觀》著者安儀周(歧)〉一文,請葉譽老(恭綽)改定,葉公大筆一揮,改得體無完膚,幾乎重寫,等於葉、黃二人合作。可見上一代學人治學之認真和對晚輩的照拂。苗公與葉公交往頻繁,藏其手跡也多,但劫後蕩然,僅存此一刪改稿。款是2007年題的。
(墨:葉公綽主張「書法應以篆、隸為根本」,對黃苗子有很深遠的影響)
墨:有記敘說苗公在文革後才專注寫字,是否如此呢?
許:是的。大家見到他的書法創作主要都是在文革之後,而且主要以書法家的身分活躍於藝壇。如香港大學「饒宗頤藝術館」的牌匾是苗公寫的。
墨:你在報紙上談到,苗公的去世是近代史的損失。為何這樣說呢?
許:是的。黃永玉二月一日在上海文匯報有一篇文章,說到「對於苗子兄的一生,覺得他有一件大事沒有做。……那就是寫一本厚厚的、細細的『回憶錄』。」說得很中肯。後來《蘋果日報》有轉載。我也奇怪為何他不肯寫呢?後來看到黃大德在《明報月刊》有篇文章,透露了一句,說「中央未公報」,他依足指示,沒有寫出來,只是偶然在他的雜文透露少少,但點到即止。
隸書扇面 (許禮平先生藏 )
許:這是苗公1989年六四之後在澳洲送我的作品。六四前夕,郁風捐了幾千元去買學生的作品,六月九日政協派車送他們到機場,經香港,再到澳洲。
在民國時期,可以說他是生活在國共兩黨的狹縫之間,有時閒談中會透露一些祕聞。如苗公談到「西安事變」,說張學良第一封電報是發給吳鐵城,吳鐵城上班較遲,苗公是第一個看到電報的,譯出來後,趕忙通知他,吳鐵城於是立即上南京開會處理。我最初也不覺是什麼,後跟一位研究西安事變多年的朋友談起,才知這些資料的可貴。
墨:苗公知道許多政治的秘聞,理應是一個很複雜的人,但剛好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卻充滿童真童趣,跟現實有很大的出入,你如何看這現象呢?
許:苗公是一個很平和的人,這是他的修養,他對許多事情都能容忍、包容和接納。從「六四」之後到澳洲生活,到再回到北京,他都是以平常心待之的。
苗公的字跟鄧爾雅和一些廣東書壇前輩都受伊秉綬影響,在趣味取向上都有些相似。後來葉淺予就買了一對伊秉綬的對聯送給苗公,他很喜歡伊秉綬,他的隸書學伊秉綬。另外,他的書法又受張正宇影響,他寫的是草篆。後來苗公到外國遊歷了許多地方,吸收了不同的文化,如他用一些不懂的金文和青銅器的文字放到書法創作中,有些模仿圖騰性質,將圖案和書法融而為一。
許:這是2001年的作品,他2009年送我的。這是放大了的製品,原作是四尺全張大。
墨︰人、山二字刻意用了象形的處理手法。
黃苗子篆書版畫作品
釋文:空山無人,水流花開
鄧爾雅篆刻作品〈正心〉、〈一日三秋〉
墨:鄧爾雅在書法篆刻主張書印一體,並以幾何安排確定點畫分布。這與黃苗子的作品有一脈相通之處。
黃苗子
黃苗子(1913—2012年),中國著名書法家、本港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舅父。原名,黃祖耀,廣東中山人。5歲移居香港,曾就讀中華中學及華仁書院。12歲從名師鄧爾雅先生學書。民國時期曾任上海市政府機要室科員、廣東省政府秘書、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室總幹事、中央信托局秘書處處長等。解放後,曾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文聯委員和全國政協委員等。作品曾在內地、本港、台灣、日本、英國、德國、南韓及澳洲展出,並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黃苗子書聶紺弩贈羅孚七律詩(羅孚先生藏)
黃苗子 行草五言聯(羅孚先生藏)
黃苗子香江之戀與書畫人生
黃苗子先生雖然不是在香港出世,但他在香港長大及受教育,是個地道「香港仔」。他的一生與香港關係密切,一九八八年他寫了〈香江之戀〉一文,抒發其對香港念茲愛茲之情。晚年雖然長居海外及內地,但仍不時往來香港與內地之間。2007年90多歲高齡,還回香港換香港身分證。
捐贈廣東書畫、拓片給中文大學
他知道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收藏簡又文舊藏廣東書畫,其中有許多蘇仁山作品,於是將其所藏的蘇仁山等一大批廣東書畫、拓片、著錄書等,一併捐贈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品前年在該館展覽,甚獲好評。
隸書五言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
釋文:「珠還香海, 筆會沙田」
此聯為黃苗子1997年在中大舉行藝術研討會休息期間,即席揮毫作品。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助理館長李志綱博士:
1997年下半年,苗公決定為多項收藏,找個地方妥善地永久保存。當時我奉命去北京幫忙整理收藏,入箱運來香港。記得是97年六月端午節期間,我帶了稯去拜會他。
墨:中港以至海外有眾多博物館和大學,,為何捐給中大?
據我了解,黃苗子曾經捐贈收藏給內地的博物館,怎料收藏最終沒有「下文」,令他難過,二來他與當時中大文物館館長高美慶有交情,所以捐給我們較放心。不過,因文物館有人事變動,結果過了一段頗長時間,文物館才為這批藏品舉行展覽。
清 蘇仁山 〈溫門一樂圖軸〉(選自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迴風舊夢:黃苗子郁風伉儷捐贈書畫墨拓圖籍》)
受畫家黃般若影響,黃苗子開始特留意和收藏蘇仁山的書畫作品。
齊白石為黃苗子題「仁山神妙」四字。(選自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迴風舊夢:黃苗子郁風伉儷捐贈書畫墨拓圖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