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2012年7月10日 星期二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編者展廊
請下載閱讀 |
《墨想》兩周年誌
在香港搞雜誌很難,搞藝術雜誌更難,搞書法雜誌可以說是自殺行為。多少人一腔熱血,搞文藝的有,兒童教育的有,多少份心血悄悄的來(上架),悄悄的走(停刊)。
最初我們的想法既熱情又簡單,每期幾頁介紹書法的真(如學書小法門)、善(前輩們談書論做人)、美(書法的賞析),再加兩版拙作就是了。也許比百貨公司或連鎖快餐的連頁優惠券規模稍大一點,日子久了也許駕輕就熟,但夢想和渴望的造美很快令我們對現實產生諸多不滿;嫌印刷不夠精美,紙質不夠上乘,我們開始講求整體設計的格調,內容也要豐富一點。有要求自然要付代價,在加頁,加工之下,製作成本穩步上升,期期超資完成。
當你真心誠意想做好一件事,總會有點運氣幫你的。很幸運,我們遇到很多熱心指導,在訪問中傾囊相告學書心得的前輩。有幸獲得藝術發展局的資助,遇到兩位敢於創新嘗試的設計師。感謝港九多個書齋,書畫工具店、美術館、圖書館,讓我們擺放《墨想》,更感激每位讀者朋友的支持。
《墨想》來到兩周年,仍是處於學行階段,別說何時才站穩陣腳,會行會走。我懷疑可有脫離危險期的一天。不過我們還是大想頭的,希望《墨想》能做得更好,讓更多人認識書法,促進書壇甚至是與其他藝術的對話交流。兩年下來,我們學了很多,都是因為上述諸位的幫忙與支持,有賺了。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第九期 - 如何判斷好書法
請下載閱讀 |
墨想墨賞
徜徉理智與感情之間 ── 熊秉明
提起熊秉明(1922-2002) ,大家會想起他的名句:「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這位年輕時攻讀哲學,到遠赴法國進修藝術,終以藝術理論和雕塑揚名的傳奇學者,學貫中西,又心繫溝通中西。他的雕塑,每以幾枝鋼鐵,勾出動物神態,深透中國藝術精髓。
適逢今年為熊先生逝世十周年,《墨想》感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唐錦騰教授,借出熊先生書法真跡刊登,讓讀者一睹他獨樹一幟的書風。
熊秉明中堂杜甫詩
墨:四行字幾乎沒有字距和行距,卻密而不亂,第二行「化」與「鍾」字之間、「神」字直豎留白,令密中見疏處。墨色具枯濕濃淡,節奏感強。正文末行「一」字用意大膽又自然,別有趣味。
唐錦騰:
「熊先生是1987至88年度,以訪問研究員身份來中大任教。那時我年輕,是後輩,他很客氣,主動寫字送我。從他的眼神,已感到他是很睿智的學者,卻又溫文爾雅。
念西方哲學出身,在西方生活五十多年,在這個環境重新審視中國書法,很有意思。他能夠很宏觀地看書法,分析方法自成縝密系統,跟傳統那派不同。又將書法連繫到性情、學問和品賦,釐清書法不是技藝,而是文化,是深刻的睿識。」
書法何謂「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熊先生認為,中國文化核心是哲學,但從抽象思維落實到具體生活,「第一境乃是書法」,我們玩味書法,亦同時「欣賞造型的意味、文學的內容和哲學的境界」,又舉弘一法師李叔同出家後專注書法為例,指「惟一伴隨此悲智心靈的是一項書法。那是約化到最後的文化活動、精神寄託,能不說是文化核心的核心麼?」但這說法多年來備受爭議。
下期預告:著名書畫鑒定家徐邦達,二月以逾百歲高齡辭世,《墨想》將刊出其書法,敬請留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