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寂寞很好 - 唐錦騰



寂寞,不一定壞。
作家梁實秋先生說過,寂寞是一種清福,跳出塵世渣滓,與古人同游。
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唐錦騰,不入時流,數十年來心繫傳統。他認為傳統書法極具生命力,內含個人修養和文化底蘊,創作可變化萬千而不浮淺。
走著自己步伐,也可以悠然自得。關鍵是,你懂不懂。
*****************

快入冬,從唐錦騰辦公室的窗看出去,仍是一片綠。遠山依稀,鳥聲迴盪,風傳來花草清香。
位處山上的新亞書院,校園面貌多番變易,惟悠閒情懷如昔。「由學生到執教鞭,三十多年了,這裏的清靜令人舒緩。外面太熱鬧,我不愛出去聚會。朋友都埋怨我,像不吃人間煙火,與繁盛社會格格不入。」
唐錦騰好靜,自幼習中樂的他,近來愛聽地道清代音樂。
「驟耳聽來平淡,一般人嫌悶,但靜心聽,四枝樂器奏起來時繁時簡,或抑或揚。往時皇宮裏的人一邊聽一邊輕打節拍,就是一個下午。其實中國音樂、書畫都是文化,可互通,沐浴其中,心境平和舒服,是最大享受,這就是『游於藝』。」

都煩躁了
傳統書法也如清音,尤其篆、隸、楷書,變化往往在微妙處,須靜中去心領神會。然而時風在變,當代書法追尋「形式」變化,融入雕塑、多媒體以至裝置藝術,要將字砌得新奇、搶眼。
「就像中國音樂含蓄一些,不能用交響樂去比較!中國人如何膨拜,都重內歛,這是民族性,是文化的根。」書生氣的唐教授,語調淡然之中,總透著堅定氣息。
「有人大聲疾呼書法要『當代』,我期望大家先想想,為何會問這個問題?是否對自己文化信心不足?看來受西方觀念牽動,我們都沒耐性了:你看人家有多當代?中國書法彷彿沿地踏步,沒進化、沒出路。可是,為何我們不是追求本質的自然演變?要弄新花款,將書法雕塑化、多媒體化、影像化,並不困難,但我不選擇這條路,因為意義不大。」




深邃而自足
言下之意,中國書法能否汲取西方養分嗎?
「可以,看你如何吸收。重要是不放棄書法原來本質。從當代理論看,西方從『反傳統』去建立創新。從事西方藝術的人,往往看書法是空間的藝術,我認為是將書法膚淺化,是大錯特錯。書法作為文字的書寫藝術,是偉大的東方藝術,很多西人都佩服。經歷數百年擴充和修正,書法有獨特藝術形式,很自足。書法深邃,因為不只是技藝,而是文化,為心性藝術,關乎書者的感情、思想、修養、才情和品賦。」
在唐錦騰眼中,傳統天地遼闊,也並非一成未變。
「傳統書法一直在變,主要是『質』───用筆用墨自然地演變,不是『形式』的變。傳統天地很寬,只是一般人對舊事物理解太少,認為沒得發展,我則樂此不疲。書法回到最後,是自娛、是遊於藝,所有意義都源於此。若過程中有知音,覺得欣賞,便是樂趣。」

耐得寂寞
只是含蓄的氣度,註定不容易欣賞。「書法是高級藝術,不是群眾所想的「寫靚字」如此簡單,真正鑽入去,既有傳統亦有個人。所以寫好書法,要耐得住寂寞,你要跟自己比較。喜歡書法,開始已要想清楚:這是畢生興趣!不要急,慢慢學。急甚麼?又不是西方,三十來歲要突破,然後成名。中國藝術不是如此,是漸進地圓善自己,慢慢才寫自己風格。」
令人想起虞世南和趙孟頫書法,溫潤妍雅中骨力深藏,是可貴的內歛。此刻,有誰共鳴。

唐錦騰曾受教於多位名師,包括饒宗頤、葉潞淵和馬國權,箇中軼事饒有趣味,請留意下期〈唐錦騰專訪下集〉。


簡歷
1960年生,中大藝術系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員,曾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師承饒宗頤、楊善深和唐鴻等名家,於1995、2002和2009年辦個人書畫篆刻展。屢獲殊榮,包括「西泠印社第六屆篆刻藝術評展」優秀獎(2006) 、「廣東省篆刻、刻字作品展」銀獎(1998)等。去年獲中大頒發「文學院傑出教學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