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心臟手術至今已十一個月,當天胸口受了一刀,現在托大家的福,康復得很好,用流行話講,okay啦。手術後一直沒上課,今天可說是我十一個月以來第一堂課了。
七絕 參禪
東流事過慨情遷
晝睡清閑參懶禪
大利浮名都看澹
原來安好是晴天
人家參禪,我也參禪,但參的是懶禪,哈哈,佛家的朋友也許要罵我胡說了。但經過這次,真的發覺「安好便是晴天」。
此印「安」、「天」的弧位互相呼應,而「天」與「晴」之間多紅色,正好跟「好」、「便」的紅色呼應。我刻印不將每個字孤立去看,而是整體視之為紅色塊和白色塊的安排。古人的「分朱布白」就是這個意思。
這十一個月來,我完成了九本冊頁,每本十張畫計,都九十張畫了。小畫可坐著來寫,稍後會再畫大畫。書法沒寫,因為大張的要爬梯貼上牆看才行。遲些一定會寫,我很喜歡寫字。
用生命創作
我想,我是用生命來創作的。有些人胡亂來幾筆,不是創作,只是玩弄。最欣賞日本指揮家小澤徵爾,他每每傾情投入指揮交響樂,就是用他的生命來指揮,令人感動。
我寫字寫畫,習慣關上書房門,家人進來要輕聲啦,也不好和我說話,尤其寫字,總求一氣呵成。不過,聽音樂並不妨礙。我愛一邊創作,一邊聽西洋古典音樂。香港藝術館虛白齋館長司徒元傑說:「你的畫中有音樂。」那刻,我頓覺他是知音。其實創作時聽西洋古典或古琴都不重要,重要是心有所感,於筆下流露。
七絕 寂寞之道
其二
藝道從來寂寞身,自言自語亦甘心。
多情偏愛荒寒境,疏雨輕烟寄畫魂。
其三
主張自作始心寬,道小人狂置喙難。
峻嶺橫江無渡處,方知寂寞寓荒寒。
方知寂寞寓荒寒 |
寂寞之道
跟諸位談談寂寞之道。意思不是藝術家住得偏遠,與別人老死不相往來。說起來,有些藝術家頗活躍,好像我的忘年之交、廣州畫家廖冰兄就曾自言「半個人是社會活動家」,形容得非常熨貼。
所謂「寂寞之道」,是說藝術之路是要一個人去走,得靠自省和自悟。「自言自語亦甘心」,一個人自言自語,應是最真誠的時候吧。
曾聽有位友人說,山水畫最高境界是荒寒。當時不服氣,怎能說只有荒寒是最高境界?我還作詩去抗議。後來才領略到藝術路上,沒人跟你商量,沒人提點你,要靠自省和自悟的寂寞時光,此意境流露於筆端,便有荒寒之感。
藝術與金錢
記得有位畫壇前輩,獲台灣畫商開一百萬元支票,買他二百副對聯,前輩笑說廿天便寫好。廿年前的一百萬元,不是小數目。若換著是我,我不會接受,也許被你取笑,但這樣寫上百對聯,是要了我的命。
做藝術家一定要有所不為。我愛畫焦墨山水,黑壓壓的,難暢銷吧?有畫家「指教」我說,人家喜歡甚麼顏色便添甚麼顏色。然而,勉強添上顏色,還算是我的東西嗎?再說,香港藝術家賣作品雖是困難,不少同道只能「以教養藝」,但一些中國書畫家成為「大款」,又能否控制好作品質量?
藝術家應該追求藝術水平提高,這必然是曲高和寡;藝術家應做的是教育群眾去認識高水平,而不是降低作品水準去遷就群眾。
順道一提中國藝術圈自古有一個陋習,就是即席揮毫。可笑是有些人並不在家創作,只在即席揮毫的場合才搶著來寫,勤力得連飯也不願開。試過在一家酒店,目睹老師級人馬各據一方,弟子侍候,來客則排隊取作品,為甚麼寫字作畫的雅事,如斯變俗了?
把酒對山。題識: 臥看青峰寫素波,萬般心事自平和。胸中水石成靈氣,如此山川怕不多 |
比較之心
題目「藝術我你他」,略談談「你」和「他」。「比較之心」是否應該存在?我認為藝術要用平常心去看,第一,所謂「人比人,比死人」,第二,很容易比出是非來。這不是說不去看展覽,反而我認為即使人家水平比你差,你都應該去看,因為別人今天的缺點,也許就是你明天的缺點,可以預先告誡自己。
我一向沒有爭勝心,也控制住。我不愛下棋,正因為下棋容易培養爭勝心。當然我以往也參加過書畫比賽,由落選、入選、獲獎、「冧莊」獲獎以至做評委也試過,可說是每個位置的滋味都嚐透,但從事藝術本來就不是用來比賽的,人,應該要有自信吧。
答觀眾問選粹
● 談「寫畫」
不少人都知道我畫畫是自學的,畫畫之前已寫了十年書法。因此我愛用書法線條來「寫畫」。這當然不是說我這筆刻意是隸書,下筆刻意寫草書,不是這個意思,但所謂「寫畫」就是用寫的意思來畫畫。
● 談新的書寫工具
新書風的藝術家用毛筆以外的材料來寫字作畫,但我對工具特別執著吧,還是一定要選毛筆宣紙,只能說,與新書風的做法互不干涉。
● 談飯局趣事
有回出席飯局,有位內地文化官員聽到旁人誇許我, 便說「在香港這片土地上還能堅持書畫這行當的,已經是了不起了」。我當時不禁一楞,他怎麼把我說成是在懸崖邊上拿著機關槍死守著陣地似的。全心全意的創作的確使用著生命,但絕非拚命。國人至今認為香港是文化沙漠,實在是很大的誤會。中國有約14億人口,確可產生不少優秀人才,但藝術是「別才」,不一定人多就會勢眾。
講者區大為先生簡介
1947年生於廣州,師從吳子復先生學習書法篆刻。1981年起,多次入選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並於1989及1998年分別獲書法和篆刻獎。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香港康文署博物館專家顧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