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三個有心人 – 淺談視藝教育



(文、攝: 周恕嫺)
「校慶之後,這些佈置都會收起吧?」新來的清潔工友說。
「噢……不會的,這教室本來就是這樣,不是因為校慶。」視藝科老師說。
如果說作家的書房或者藝術家的工作室,多少反映了它主人的個性,這個特殊學校內的視藝教室所呈現的,是繽紛、開放、好玩。

左起:伍國平老師()、黃月麗老師()、鄭嘉慧老師()

: 我覺得好開心,可以在這裡工作,做到自己想做的。教高中選修,跟同學看作品,藝術家的、同學自己的,要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到下學期,他們要創作了,我是教書法的,有一課教篆書,大家寫完了,貼出來一看,各人的性格一目了然,有的字寫得很細,有的端莊,有的一看就覺得是個「大力士」,筆觸很強。又有一個寫來完全沒有篆書的影子,問他怎麼了,身邊的同學搶答:『他鍾意玩野!』。這既是評賞,也是遊戲,大家在互動中看到了自己。老師跟同學一起,大家都在學習,他們會面對很多困難,我們是盡量的開放,他們想到的,我們盡力幫,支持他們完成創作。即使是聲音最小的同學,都專心一意,盡力去做作品。看著他們自信心慢慢提升,也很享受創作的過程。
在特殊學校內,很多小朋友平時不大理睬人,他們在視藝課,會專心一致做著心愛的東西。做老師的也有幸瞥見這一點點「星光」。圖中是小四學生的自由創作。
: 我教視藝科十多年,也看到香港視藝教育的一些轉變,以前重視技法,創作媒介離不開傳統的素描、水彩、勞作,近乎是工匠式的訓練。近年除了多元化創作,也會有評賞,視野開闊了,也較著重啟發。問題是大部分視藝老師是七、八十年代的課程出身,他們的看法、態度還停留在當年,而不少學校仍然不大重視視藝教育,但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再新一批的師資,又會有更多新的看法和聲音。我覺得,作為一個視藝老師,我是重要的。我們的老師都是專科,音樂、畫畫、英文,全都是專科,不會有中文老師兼教美術。我也相信,我們這些既好玩又零負擔的教學模式,可以像播種般推廣出去。例如邀請藝術家來做創作示範或分享,也請其他學校的視藝老師來參與,互相討論。

: 曾經聽過一個學繪畫的朋友的小故事,當年他在一所院校修美術,學期末的功課交了幅水彩畫,負責的導師說: 「你以後交功課最好不要交水彩。」那是很傷人家自尊心的,我覺得有問題的是那位導師。做得不好是一件事,最多評分低就是了,但不可以這樣打擊人,以後說到水彩畫,那人就有顧忌了。

: 其實我也有類似經驗,中五修美術,老師總是指著作品說這裡不好、那裡也不好,負能量很強。幸好後來遇上了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老師,即使是批評,她也會說,「如果這樣,又或者那樣,試一試是否會好些?」她總是鼓勵著大家,也盡量開放,讓大家看得更多。



全層都是視藝教室,走廊放滿同學的作品,這個藝廊不簡單!
: 我們這小組得了卓越教學獎,我們是要證明特殊教育下的小朋友,他們的能力不限於只做美勞,你不用弄一個降了級的課程去給這些小朋友,不用另開一條低級的門路。通過多樣化的教學策略、課程規劃、一個開放的校園,智障同學也可以有一個有深度的藝術學習經驗,之前沒有人做的,現在證明是可以做到的,而且是持續的。評審來觀察課堂,他們都覺得有趣。其實,我們的理念放在主流學校一樣適用,只是主流學生要應付很多考試,他們也許沒有這個空間。藝術教育是很有趣的,它不單是智能,也有心靈部分,它的起跑線跟物理科、數學科、語文科不同,你叫我們的小朋友去考物理是荒謬的,但癱了半邊身,只得一隻手的同學都可以寫書法,特殊教育下的同學,都可以透過藝術去抒情情感。可以說,藝術科是較為包容的學科。

: 尤其是在我們的學校,因為同學們不用顧慮評分問題,例如我們搞裝置藝術課是很好玩的,如果放到主流學校高中選修課中,同學們一定考慮怎樣攞高分,多了這一個考慮,整件事就不同了,他未必去做真正想表達的,也許根本沒想過他想怎樣做,反而先去想:(老師)到底想我做什麼?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條件是較好的。主流學校的視藝科老師和同學都很大壓力,做藝術評審卷和改藝術評審卷都是很繁重的工作,但我們很多時候都覺得很有趣,很好玩。他們是很多制肘的。而我想到: 到底藝術教育是不是可以考核呢?

: 我覺得不可以的,我買了一本關於戲劇的書,當中寫到「評估在藝術教育中是沒有用的。」那是整本書的理論,所謂的評估是指我們一般人眼中的考試,我覺得你可以評估學生的進度,但公開考試很多時候只是同你拉尺! 以前的Art Forum(藝術論壇)還在評論好壞,現在很少人會這樣做,現在說的是consequence influence (後果,效果),又或者文化關聯,作為一個藝術教育者,我可以向同學介紹作品的文化背景,社會、性別、種族的關係,已不單純去討論好與不好的問題,用到自我創作評審上,我們會討論為什麼這樣去表達,下次要表達類似的情感時,還有什麼可能性,我們不會單純評論好或不好,對我們來說,學生繼續做就是最好的。我們做一大輪創作,拿著相機、攝錄機去拍下同學的創作過程和製成品,他們有時手多,會走來走去拉拉作品,也會互相說出對作品的感受,這些互動比作品獲得多少分數重要得多。我們把這些作品都放在教室,沒有危險性,不阻人的都放出來,人家來參觀時,看到藝術教室可以是這樣的。

整個天花都是同學們的裝置藝術,這許多的布碎不用誰的資助,是黃月麗老師用公餘時間到工廠大廈收集的,也會回收同事的舊衣服。

: 新來的清潔工友是有點疑惑的,問著校慶完了是不是會執拾好這兒。

: 我覺得這樣才好,容許它這個模樣存在,這是一個對話的平台,什麼總監、校長來了,看到視藝教學可以如此。各人都可以給意見,或者有人真的不喜歡,也可以說出來,keep住對話,一粒石子投下去,就起了漣漪。

三個有心人






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神刀鬼腕遠凡胎 - 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展(“石印” 專題) 觀後感

澳門藝術博物館正舉辦「白石造化──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展」,展出一代大家各時期作品共三百件,誠為矚目大展。《墨想》很榮幸獲著名藝術家區大為先生惠賜文稿,暢談參觀是次展覽的所思所想。區先生秉承推廣藝術之志,屢為本刊義務撰稿,《墨想》同人在此謹向先生衷心致謝。


展覽日期:截至六月十五日止

地點:澳門新口岸冼星海大馬路澳門文化中心

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下午六時半後停止入場),逢周一休館

票價:成人澳門幣五元,周日及公眾假期免費開放

網址:www.MAM.gov.mo



年4月25日至6月15日,澳門藝術博物館與北京畫院合作舉辦“白石造化——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作品展”,展出齊白石各時期的書畫作品一百五十件套和篆刻作品一百五十方。“白石造化”展覽以“手段”、“題記”、“清吟”、“篆字”及“石印”五大專題展示齊白石的書畫篆刻藝術,還有以齊氏詩友之書畫作品為主的“交遊”專題作輔助展出,全方位地展示齊氏的藝術成就。


“白石造化”展覽所展出的是齊氏遺贈國家的藏品,皆為公認的真跡。所以在這次展覽中可以放心地觀賞齊氏的作品,而不必 “先鑑後賞” 。不僅如此,這更是一個學習鑑定齊氏真跡的難得機會,是藝術愛好者的一次極大的享受。

因為篇幅的關係,筆者在這裏單獨談談對此次齊氏篆刻展出的觀後感。

本展展出齊白石印章作品共一百五十方,全部原石展出。石印下方置以鏡子以反映作者對印面的處理,亦可見館方策展人對篆刻藝術研究之專業。當然,如果一位從來未拿起過刻印刀,接受過刻印藝術訓練的人士,那怕他是藝術愛好者,看著原石的印面也衹會覺得千篇一律,不知其所以言。但若是一位會家子,他看的就是門道:就能看到許多來龍去脈;看到不傳的刀法;回想到前輩文章的記載和眼前的印證;會重組作者創作過程中的種種……。這天我還幸虧帶備了近距離的望遠鏡,能把玻璃櫃子裏的印面撮到目下觀賞,真猶如拿在手中把玩摩挲。但這兒共有白石老人的一百五十方原石,真有點忙得吃不消!




這個展覽有不少印章是齊氏的代表作,而這些代表作在篆刻史上就是經典之作。我有幸看到了“人長壽”、“中國長沙湘潭人也”、“大匠之門”、“魯班門下”、“三百石印富翁” 等等早已鈐在心胸數十年的原作。好比一直仰慕的明星一下子全都站到面前來。我用望遠鏡看了一方又一方,更想著下一方,剛才提及的“忙” 就是這種情形了。

我還赫然發現白石老人許多印作都是使用極普通的印材刻成的。不止石劣,還把章石鋸至大概一公分的高度。這樣在刻的過程必然難以受力,而鈐印時也感麻煩。可以解釋的原因祇有一個:就是老人慳儉,卻不知其一以至此。



“ 人長壽”、“中國長沙湘潭人也”、“三百石印富翁” 這幾方印學中的奇葩通通出自如澳門杏仁餅厚度的章石,真使人感到既可惜又無奈。


白石老人篆刻作品的文本多用自已的詩文,全都有感而發。例如:有自道身世的“星塘白屋不出公卿”、有心高氣傲的“行高于人眾必非之” 、有滿腹牢騷的“吾畫徧行天下偽造居多”、有情深欵欵的“客久思鄉”、也有耍點脾氣的“倦也欲眠君且去” ……總之,如細味其印文,一位極具性格的老頭、一位真情流露的藝術家就會活靈活現在你面前。這正是白石老人用篆刻的手段道出了他的人生,發洩了他對生活的牢騷,當然也寄託了他在藝術上的喜悅。


但這次展出的篆刻作品沒有原鈐看,每個作品都祇能看電腦列印的印面:作品的前面置放著一張印有該作品的釋文、邊欵和印鈐的卡片,一律電腦列印。有的作品還因應釋文的多少、邊欵的面積來調整印鈐的大小而不按原作的原大來刊出……


欣賞篆刻作品的最終目的就是欣賞印面的印鈐,更準確的說就是“原鈐” 。原鈐的製作是把印章蘸上印泥直接鈐蓋在連史紙(或宣紙) 之上而形成。由於印泥中含有艾茸(一種很細小的植物纖維)的成份,使在紙上鈐出來的印鈐帶上了小小的厚度而在紙上微微隆起,因此呈現出質感。這正是欣賞者在閱讀原鈐時所感到的悅目。但是,印鈐的製作換了電腦列印,它就沒了厚度,缺了硃砂的鮮艷,如果再改變了原印的大小,那差別可就大了。這是很令一位懂行的觀眾失望的。正如電影是應該在電影院裏看的,如今衹在家中看影碟;明明是個現場的演唱會,如今祇從收音機裏聽;珍饈百味,如今祇請你看食譜;一代宗師齊白石的篆刻原作展奉上的印鈐竟是電腦列印,這和看印譜還差多遠呢?這不能不說是這展覽的一大遺憾。本來澳門藝術博物館不乏衆多的專業人才,不該幹了外行幹的事;那麼是否收藏單位北京畫院規定不準鈐蓋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區大為

二千零十四年五月卅日於香港朱墨兩近之齋

註:本文題目為齊白石詩句

編按:齊白石簡介

齊白石(1864-1957)原名純芝,後名璜,別號白石、白石老人。27歲才學畫,師事胡沁園。齊氏開拓傳統國畫的題材,以日常生活的事物入畫,又提倡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與吳昌碩有「南吳北齊」之稱。

2014年5月10日 星期六

安好是晴天  區大為




編者按:著名藝術家區大為先生於五月三日,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演講,題為「藝術我你他」,是先生近一年以來首度公開演說,這次談藝術也談人生,一如他的作品,幽默中寄予深情。



 
經歷心臟手術至今已十一個月,當天胸口受了一刀,現在托大家的福,康復得很好,用流行話講,okay啦。手術後一直沒上課,今天可說是我十一個月以來第一堂課了。

七絕 參禪
東流事過慨情遷
晝睡清閑參懶禪
大利浮名都看澹
原來安好是晴天

人家參禪,我也參禪,但參的是懶禪,哈哈,佛家的朋友也許要罵我胡說了。但經過這次,真的發覺「安好便是晴天」。
 
安好便是晴天

此印「安」、「天」的弧位互相呼應,而「天」與「晴」之間多紅色,正好跟「好」、「便」的紅色呼應。我刻印不將每個字孤立去看,而是整體視之為紅色塊和白色塊的安排。古人的「分朱布白」就是這個意思。

這十一個月來,我完成了九本冊頁,每本十張畫計,都九十張畫了。小畫可坐著來寫,稍後會再畫大畫。書法沒寫,因為大張的要爬梯貼上牆看才行。遲些一定會寫,我很喜歡寫字。


用生命創作
我想,我是用生命來創作的。有些人胡亂來幾筆,不是創作,只是玩弄。最欣賞日本指揮家小澤徵爾,他每每傾情投入指揮交響樂,就是用他的生命來指揮,令人感動。

我寫字寫畫,習慣關上書房門,家人進來要輕聲啦,也不好和我說話,尤其寫字,總求一氣呵成。不過,聽音樂並不妨礙。我愛一邊創作,一邊聽西洋古典音樂。香港藝術館虛白齋館長司徒元傑說:「你的畫中有音樂。」那刻,我頓覺他是知音。其實創作時聽西洋古典或古琴都不重要,重要是心有所感,於筆下流露。


七絕 寂寞之道 
其二
藝道從來寂寞身,自言自語亦甘心。
多情偏愛荒寒境,疏雨輕烟寄畫魂。

其三
主張自作始心寬,道小人狂置喙難。
峻嶺橫江無渡處,方知寂寞寓荒寒。

方知寂寞寓荒寒

寂寞之道
跟諸位談談寂寞之道。意思不是藝術家住得偏遠,與別人老死不相往來。說起來,有些藝術家頗活躍,好像我的忘年之交、廣州畫家廖冰兄就曾自言「半個人是社會活動家」,形容得非常熨貼。

所謂「寂寞之道」,是說藝術之路是要一個人去走,得靠自省和自悟。「自言自語亦甘心」,一個人自言自語,應是最真誠的時候吧。

曾聽有位友人說,山水畫最高境界是荒寒。當時不服氣,怎能說只有荒寒是最高境界?我還作詩去抗議。後來才領略到藝術路上,沒人跟你商量,沒人提點你,要靠自省和自悟的寂寞時光,此意境流露於筆端,便有荒寒之感。




藝術與金錢
記得有位畫壇前輩,獲台灣畫商開一百萬元支票,買他二百副對聯,前輩笑說廿天便寫好。廿年前的一百萬元,不是小數目。若換著是我,我不會接受,也許被你取笑,但這樣寫上百對聯,是要了我的命。

做藝術家一定要有所不為。我愛畫焦墨山水,黑壓壓的,難暢銷吧?有畫家「指教」我說,人家喜歡甚麼顏色便添甚麼顏色。然而,勉強添上顏色,還算是我的東西嗎?再說,香港藝術家賣作品雖是困難,不少同道只能「以教養藝」,但一些中國書畫家成為「大款」,又能否控制好作品質量?

藝術家應該追求藝術水平提高,這必然是曲高和寡;藝術家應做的是教育群眾去認識高水平,而不是降低作品水準去遷就群眾。

順道一提中國藝術圈自古有一個陋習,就是即席揮毫。可笑是有些人並不在家創作,只在即席揮毫的場合才搶著來寫,勤力得連飯也不願開。試過在一家酒店,目睹老師級人馬各據一方,弟子侍候,來客則排隊取作品,為甚麼寫字作畫的雅事,如斯變俗了?

把酒對山。題識: 臥看青峰寫素波,萬般心事自平和。胸中水石成靈氣,如此山川怕不多













比較之心
題目「藝術我你他」,略談談「你」和「他」。「比較之心」是否應該存在?我認為藝術要用平常心去看,第一,所謂「人比人,比死人」,第二,很容易比出是非來。這不是說不去看展覽,反而我認為即使人家水平比你差,你都應該去看,因為別人今天的缺點,也許就是你明天的缺點,可以預先告誡自己。

我一向沒有爭勝心,也控制住。我不愛下棋,正因為下棋容易培養爭勝心。當然我以往也參加過書畫比賽,由落選、入選、獲獎、「冧莊」獲獎以至做評委也試過,可說是每個位置的滋味都嚐透,但從事藝術本來就不是用來比賽的,人,應該要有自信吧。


答觀眾問選粹

談「寫畫」
不少人都知道我畫畫是自學的,畫畫之前已寫了十年書法。因此我愛用書法線條來「寫畫」。這當然不是說我這筆刻意是隸書,下筆刻意寫草書,不是這個意思,但所謂「寫畫」就是用寫的意思來畫畫。

談新的書寫工具
新書風的藝術家用毛筆以外的材料來寫字作畫,但我對工具特別執著吧,還是一定要選毛筆宣紙,只能說,與新書風的做法互不干涉。

談飯局趣事
有回出席飯局,有位內地文化官員聽到旁人誇許我, 便說「在香港這片土地上還能堅持書畫這行當的,已經是了不起了」。我當時不禁一楞,他怎麼把我說成是在懸崖邊上拿著機關槍死守著陣地似的。全心全意的創作的確使用著生命,但絕非拚命。國人至今認為香港是文化沙漠,實在是很大的誤會。中國有約14億人口確可產生不少優秀人才但藝術是「別才」,不一定人多就會勢眾


講者區大為先生簡介
1947年生於廣州,師從吳子復先生學習書法篆刻。1981年起,多次入選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並於19891998年分別獲書法和篆刻獎。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香港康文署博物館專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