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
〈五彩的神山〉 水墨設色紙本 45X53cm 2006
林:這張畫的彩虹是後來加的。有些畫畫好了,會感覺欠缺了一些東西,但一時攪不清,靈感未出來,還未有生命的。我觀察了很久,後來我加上了彩虹,和紅色的遠山。缺少了彩虹,就好像欠缺了一個主題。
林天行的作品很強調表現真我,他的山水畫不只表現外在景象,更要表現畫家的「心境」。「除了技巧外,還要看當時的心境。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全靠一種精神和當時的情緒。不論字或畫,創作者當時的情緒很重要,如顏真卿的〈祭侄稿〉和王羲之的〈蘭亭序〉都表現了作者當時的情緒。這個所謂情緒,除了創作者個人的情緒外,亦包含一種時代的情緒。」
「真我」是藝術家的靈魂,但如何去找呢?
「藝術上找我,可以有兩個途徑,一個是無意識的,一是有意識的。有句說話叫『大器晚成』,要透過不斷的修煉和充實自我,古人是把文學或繪畫藝術當作是一種修養來練的,很自然的「大器晚成」,這是無意識的;另一種是有意識的,現在時代不同了,我們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許多名碑名畫,你會覺得重複前人的東西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
不僅藝術創作,在生活上他也是一個忠於自我的性情中人。90年的「陝北系列」展覽很成功,當時有畫廊要買他的畫,雖然那時十分拮据,連印請柬和裱畫的錢都沒有,但他捨不得賣,並把所有作品都帶回香港。「我當時都忘記自己是沒錢的。我經常做這些事情。因為這批畫是經過痛苦的創作過程,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才完成的,是一種心血,要畫再也畫不出來了。」
〈窗外夜雨〉 水墨設色紙本 24X27cm 1998
林:我畫畫時,窗外正下著大雨,突然有一部巴士經過,大雨把許多高樓大廈變得朦朧,公路旁邊有些燈柱,於是我又把它們畫進畫中。我覺得藝術除了要表現你的情緒之外,還要表現你的生活狀態。]
生命與繪畫
為了繪畫,林天行曾冒著生命危險三上西藏。第一次到西藏差點沒命,回港後看了三年醫生,但他還是堅持要去第二次,第三次。對繪畫的熱忱和態度令人敬服。為何非去西藏不可呢?「因為西藏真的很美,很純樸。我15歲開始跟著老師走遍中國14個省,差不多所有中國的名山大川都走遍了。但西藏真的很獨特,有獨特的自然風光和宗教,有獨特的人。那裡隨意一個地方都很美,都可以入畫。去到西藏你很容易會忘記過去的一切,享受當下的感覺。」
「我第三次去西藏,主要是想去阿里。阿里有一個神秘的古舊王朝。但三百年前一夜之間所有人都死了。另外有一個地方叫土林,有很獨特的風景,連綿不斷幾百公里,都是經過幾百年風雨而剝落的山的皺紋,很壯觀,很原始。當我去到阿里的時候,就立即刻把行李放下,在托林寺旁的象泉河邊寫生,對著連綿不斷的山峰,用3 小時畫了一張20米長的寫生長卷,當時真的十分興奮。」
〈古格遺韻寫生〉長卷局部 水墨紙本 2005
十年磨劍
來港十年,到95年才開始創作一系列以香港都市為題材的作品──「香港。景象」,他直率地承認初到香港時雖很想畫,但當時能力做不到。為了要把水墨畫走向都市,畫出具時代感的都市山水來,他磨劍十年。
「由87到90那幾年間,我不斷地研究西方的藝術,不停地看,主要是看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和德國表現主義,包括它們的版畫,另外還很多抽象的作品。那是我當年主要做的功課,這些都是我風格轉變的基礎。」
印象派著名畫家塞油畫作品「普洛文斯山岩景色」
野獸派著名畫家馬諦斯油畫作品「餐桌上」
「在這系列畫中,我嘗試去改變畫面的結構框架,以超現實的手法結合現代都市的畫面符號去表現。至於色彩就不只是停留在傳統的大青綠之中,除西方的色彩,我還運用敦煌壁畫和民間繪畫的色彩,對我來說合用便用,沒有成規。許多學中國畫的人以為只要多些顏色和加重些顏料就是中西結合了,我覺得這想法很愚昧。如果整個結構沒變,顏色怎樣變都是沒用的。所以你必須打破畫面結構的框架,然後注入新的元素,這才可以改變我們的中國畫。」
但如此變法,會否捨本逐末?「我對中國的筆墨是從來沒放棄過的。雖然有一段時間很不喜歡它,如在八十年代末期。到後來我又回歸中國畫中,我覺得無論如何創作,你的根源一定要穩固。這個根源就是你自己的文化。根源穩固,才能將外來的元素加進去。」
談書法
林天行草書作品「坐看雲起」
墨:傳統水墨畫一向強調書法用筆,認為畫中要融入書法和用墨,不練書法就就畫不好畫,李苦禪就曾說「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你認為現代人畫水墨畫還要不要練書法?
林:我很小的時候已開始寫書法了,但那時不是真的喜歡,只是被爸爸逼著,如果每天寫不足100字,就會沒飯食的。到了少年,我學畫畫的時候才意識到書法的重要。因為傳統中國畫是要題字的,自己當時很勤力,畫已算畫得不錯,但當我一題字,別人就說:「似乎不題更好呢!」那時就開始認真練字了。
書法是很高深的藝術,而且很難,因為它太簡單了,難道就更高,它就只有一條線一個點,你如何只靠這些寫出自己的個性、世界觀和美學思想?畫畫還可以靠造型和色彩去掩飾。能夠把書法寫到有創造性和自己個性的,今天幾乎一個都沒有。
林天行工作室中書法藏書可與畫集分庭抗禮
空間的布置會令線條產生張力
墨:你覺得畫家和書法家看書法有什麼不同呢?
林:畫家和書家看書法的角度確是有些不同。書家比較注重法度,畫家除了法度之外,還特別注重書法作品的畫面結構,整個畫面的構圖和留白位置,包括你的簽名和印章。其實畫面的留白、構圖,上下左右空間的布置會令作品的線條產生張力。
我現在日日都寫字的。寫書法是很開心的事,樂趣比畫畫猶有過之。畫畫有時太用心力,可謂扭盡六壬,但書法是即時將情感注入線條中,感覺是很開心的。如李可染所說,當你對一根線條沒感覺的時候,就不要寫了。
標題:「繪畫以外」
除繪畫以外,林天行還不時嘗試不同藝術種類的創作,林老師透露他最近在北京雕了百多個紫砂壺。
1. 紫砂壺插圖,
林天行工作室中的紫砂壺創作
2. 陶瓷作品插圖-林天行有不少把水墨與瓷器結合的創作,效果另有一番趣味。
林天行簡介
當代著名水墨畫家。1963年10月生於中國福州市,1978年始先後師從畫家吳國光、林光、陳挺、劉牧等諸先生
為師學習西洋畫和中國畫。1984年移居香港。1990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現為香港國際藝術交流協會主席,曾在北京、香港、紐約、柏林、米蘭、新加坡、台灣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多次,作品入選百年中國畫展、全國美展、中國改革開放30年畫展、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和當代香港藝術雙年展等,以及世界各地聯展。作品被多間美術館及中外機構收藏。出版有個人作品專集十多種。畫作「晨曲」、「維港兩岸」,曾分別於2005及2008年獲中國文化部邀請,隨神州六號及七號太空船升空。
2012年2月20日 星期一
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林天行:藝術只能向前行
水墨紙本設色 69X69cm 2011
林:在米蘭的畫展中,有觀賞者對我說:「你畫題的寓意我差不多每一幅都明白,只有〈傾聽〉這張看不懂。」我跟他說,中國道家有句話「萬物静觀皆自得」,例如有一縷陽光照在含苞待放的荷花瓣上,你此刻靜心去傾聽,就能聽到大自然的聲音了。中國文化跟西方很不同,西方較直接,但中國要講移情的工夫。
林天行:藝術只能向前行
走出傳統,表現自我,創造個人風格,是不少藝術家終日不懈所追求的目標。自90開始的「陝西系列」到「香港。景象」系列、「西藏系列」及近年的「天荷」,著名畫家林天行先生的作品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說笑道:「除了好『色』、好奇外,可能我比較花心吧。我不喜歡整天看著同一幅畫,又不想每一幅畫都差不多,沒有變化,所以畫這麼多畫,包括荷花、西藏和香港,沒一幅是差不多的。這就是我,這跟個性有很大關係。」
但創新實在不易,既要表現傳統筆墨,又要展現新姿,林天行說他也曾迷失,也曾徬徨,也曾苦苦思索。「真的不易,是要很大勇氣的,我剛開始改變的時候也經常疑惑,想走回頭。但我不停地對自己說,不能再回過去了,你只可向前行,而且要越走越遠。」
徬徨
「我84年初來香港的時候,坐在尖沙嘴的天星碼頭,看到四周都是高樓大廈,人車熙熙攘攘,一切都是這麼現代,對畫傳統中國畫的我來說,當時感到很疑惑:這麼現代,如何去畫呢?我開始意識到僅用傳統的表達方式是不夠的。」
八十年代起,內地開始改革開放,大批新畫家湧現,標新立異的方法非常多,他更徬徨了:「當時許多畫家開始湧現,也有許多創新的方法和技巧,甚至乎有洗潔精、鼓油和鹽等古怪材料混到墨中。『現代書法』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我當時感覺很徬徨,現代中國畫是不是要這樣發展呢?我覺得自己不能固步自封了。」
於是他不斷嘗試並經歷失敗。「其實由87年開始,我就一直在探索,看許多西方的畫,思考如何把西方的技法融入中國畫中。89年末又開始看許多石刻和敦煌壁畫等,但畫出來的效果仍然不佳。墨是很難和其他顏料混和一起的,混來混去,最後把畫紙變成鐵片般厚,仍然不成功。」
出路
「搜盡奇峰打草稿」,石濤說得很有道理。90年他與同學到陝北的黃土高原去,那裡的景色給了他很大的震撼。「在九曲十三灣的山路中,連綿不斷、五顏六色的山巒呈現在眼前:色彩斑斕的莊稼,加上黃泥土、窑洞和棗樹,色彩鮮艷,對比強烈,令我豁然開朗。這裡的山呈現一片一片天然的色塊,令我想起了西方的立體派;黃土上一點一點的樹,令我想起了高更的作品。我最後完成了陝北系列的組畫,並於1990年12月在國家畫院舉辦了第一次個展。這次展覽的回響很大,人們開始知道有一個香港來的畫家把西方的畫法融合到傳統中國畫當中,把北方黃土高原的滄桑和苦澀表現出來,這是傳統中國畫中沒有的。」
「陝西系列 (4)」 水墨設色紙本 95X176cm 1990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編者展廊
周雪君攝影
水中音符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 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從之, 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沚。
<詩經秦風. 蒹葭>
對於藝術, 我是門外漢, 但又很愛慕, 模模糊糊的覺得, 無論那一門藝術, 書法、畫、音樂、攝影,
以至詩詞文學....都有著共通的語言; 不經意的動人韻律,歌頌那一切靈感的來源。
林賀超
篆書條幅 138 x 30厘米
釋文: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北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款識:王昌齡從軍行七首之四
伍嘉文
行書冊頁(局部) 羊毛紙 35 x 22厘米
辦墨想近兩年, 最彌足珍貴是受訪前輩的誠摯分享。
尤其創刊初期, 尚無往績, 憑一股傻勁冒昩邀約, 豈料前輩每每一口應允。見面時論書論人論心得, 出古入今, 知無不言。那眉飛色舞的神采, 最是動人。置身其中, 你不覺在訪問, 有時倒似閒話家常, 結果談足半天, 是等閒事。
如此熱愛藝術、進而樂於傾囊相授的精神, 在功利社會格外教人肅然起敬, 也使我們深信, 書畫藝術在香江定能薪火相傳。
共勉之。
歲在辛卯冬日書于高雲軒
寂寞很好 - 唐錦騰
寂寞,不一定壞。
作家梁實秋先生說過,寂寞是一種清福,跳出塵世渣滓,與古人同游。
中文大學藝術系教授唐錦騰,不入時流,數十年來心繫傳統。他認為傳統書法極具生命力,內含個人修養和文化底蘊,創作可變化萬千而不浮淺。
走著自己步伐,也可以悠然自得。關鍵是,你懂不懂。
*****************
快入冬,從唐錦騰辦公室的窗看出去,仍是一片綠。遠山依稀,鳥聲迴盪,風傳來花草清香。
位處山上的新亞書院,校園面貌多番變易,惟悠閒情懷如昔。「由學生到執教鞭,三十多年了,這裏的清靜令人舒緩。外面太熱鬧,我不愛出去聚會。朋友都埋怨我,像不吃人間煙火,與繁盛社會格格不入。」
唐錦騰好靜,自幼習中樂的他,近來愛聽地道清代音樂。
「驟耳聽來平淡,一般人嫌悶,但靜心聽,四枝樂器奏起來時繁時簡,或抑或揚。往時皇宮裏的人一邊聽一邊輕打節拍,就是一個下午。其實中國音樂、書畫都是文化,可互通,沐浴其中,心境平和舒服,是最大享受,這就是『游於藝』。」
都煩躁了
傳統書法也如清音,尤其篆、隸、楷書,變化往往在微妙處,須靜中去心領神會。然而時風在變,當代書法追尋「形式」變化,融入雕塑、多媒體以至裝置藝術,要將字砌得新奇、搶眼。
「就像中國音樂含蓄一些,不能用交響樂去比較!中國人如何膨拜,都重內歛,這是民族性,是文化的根。」書生氣的唐教授,語調淡然之中,總透著堅定氣息。
「有人大聲疾呼書法要『當代』,我期望大家先想想,為何會問這個問題?是否對自己文化信心不足?看來受西方觀念牽動,我們都沒耐性了:你看人家有多當代?中國書法彷彿沿地踏步,沒進化、沒出路。可是,為何我們不是追求本質的自然演變?要弄新花款,將書法雕塑化、多媒體化、影像化,並不困難,但我不選擇這條路,因為意義不大。」
深邃而自足
言下之意,中國書法能否汲取西方養分嗎?
「可以,看你如何吸收。重要是不放棄書法原來本質。從當代理論看,西方從『反傳統』去建立創新。從事西方藝術的人,往往看書法是空間的藝術,我認為是將書法膚淺化,是大錯特錯。書法作為文字的書寫藝術,是偉大的東方藝術,很多西人都佩服。經歷數百年擴充和修正,書法有獨特藝術形式,很自足。書法深邃,因為不只是技藝,而是文化,為心性藝術,關乎書者的感情、思想、修養、才情和品賦。」
在唐錦騰眼中,傳統天地遼闊,也並非一成未變。
「傳統書法一直在變,主要是『質』───用筆用墨自然地演變,不是『形式』的變。傳統天地很寬,只是一般人對舊事物理解太少,認為沒得發展,我則樂此不疲。書法回到最後,是自娛、是遊於藝,所有意義都源於此。若過程中有知音,覺得欣賞,便是樂趣。」
耐得寂寞
只是含蓄的氣度,註定不容易欣賞。「書法是高級藝術,不是群眾所想的「寫靚字」如此簡單,真正鑽入去,既有傳統亦有個人。所以寫好書法,要耐得住寂寞,你要跟自己比較。喜歡書法,開始已要想清楚:這是畢生興趣!不要急,慢慢學。急甚麼?又不是西方,三十來歲要突破,然後成名。中國藝術不是如此,是漸進地圓善自己,慢慢才寫自己風格。」
令人想起虞世南和趙孟頫書法,溫潤妍雅中骨力深藏,是可貴的內歛。此刻,有誰共鳴。
唐錦騰曾受教於多位名師,包括饒宗頤、葉潞淵和馬國權,箇中軼事饒有趣味,請留意下期〈唐錦騰專訪下集〉。
簡歷
1960年生,中大藝術系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員,曾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師承饒宗頤、楊善深和唐鴻等名家,於1995、2002和2009年辦個人書畫篆刻展。屢獲殊榮,包括「西泠印社第六屆篆刻藝術評展」優秀獎(2006) 、「廣東省篆刻、刻字作品展」銀獎(1998)等。去年獲中大頒發「文學院傑出教學獎」。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街頭書法的百變星君──華戈
原名馮兆華,華戈是筆名。華即是『花』,朋友說太弱,提議我叫『華戈』,音調鏗鏘一點。 |
他的小檔,屹立砵蘭街卅多年,他的書法,陪著我們成長,是「總有作品在左近」。
隨便數數,電影「葉問」、「關雲長」、「黑社會以和為貴」,遠至「跛豪」、「倩女幽魂」等戲名題字,都出自他手筆。九龍灣德福廣場,大酒樓如富臨、美心皇宮,招牌風格全不同,寫手又是他。潮流興用電腦字,惟Juno出唱片,也請他抄歌詞。受歡迎,皆因肯變。
「客人要求這捺寫長些,字體趣怪些,都要做得到。」放棄藝術家尊嚴?「沒法字,是商業行為,要投其所好。」
華戈憶述當年,有多個書法檔,由街口依次是:能左右手齊書的林儀、來自寧波的謝樸、許為公、許一龍、劉飛龍、歐基、陳友和李偉玲。「最欣賞許為公,寫北魏很有名。」 |
要知道華戈走到今天,殊不容易:烈日當空滿身油迹找招牌生意、大膽徒手爬竹棚寫大廈名。他的經歷,是上一代「獅子山下」故事,也見證街頭書法的風光時代。箇中情懷,都遠去了。
三十載戰友
華戈的故事,由一個小袋說起。它來自垃圾箱,污迹遮蓋印著的卡通公仔,卻是他三十多年前的「最佳戰友」。
1979年,由內地移居香港,人生路不熟,在地盤打工。轉捩點,是參加書法比賽獲獎後,有人找他寫字,賺了一百元。
「多過三日人工!原來寫字『搵到食』,於是膽粗粗,盤算做招牌生意。」
用整個月工資,買傳呼機、印卡片,趁星期天走遍土瓜灣、油麻地和旺角邊陲地帶。「見店舖招牌舊了,便主動提議翻新。寫時不知收多少錢,隨人家喜好。收入好,有『大肉飯』吃;無生意,只好叉燒包填肚。」
寫來滿身油漆,那小袋油迹斑斑,是他當年足印。「有小孩丟棄在垃圾桶,我用它盛紅油、白油和油掃。」工具袋早「榮休」,華戈要留著紀念。
搏命
當年「白手招牌」怎寫?先掃上白色底漆,乾後,再用紅油寫字。說來簡單,隨時「搵命搏」。
那個九龍城五金舖招牌,高高地橫伸出馬路。要用「A字梯」再縛上梯子,「梯縛梯」站到頂,才勉強寫。「那時『膽正命平』,有車輕碰梯子,已很危險。」寫工廠大廈外牆名,也得矯健敏捷。「一手抓外牆竹棚,一邊拿大油掃,沒起稿,整行五六呎大字仍然筆直。夠膽說,我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
砵蘭街的書香
砵蘭街有潮流商場,也有麻雀館和風月場所。但數十年前,曾經聚墨留香。「來自五湖四海的落難人物」,開了至少七個書法檔。
華戈有固定檔位,是向快退休的行家,以二千八百元接手。搬過數次,檔子位處砵蘭街和山東街交界──已結業的康樂酒樓、現在的家鄉雞店旁。
「那時雅蘭商場還未落成,附近有唱片店、理髮店,也有印卡片、配鎖匙、賣馬蹄、賣牛仔褲的。還有小屋,街頭燒飯隨處可見,很『左鄰右里』。」
當年他三十多歲,行家中算年輕,生意卻特別好。「很多客人等我開舖,訂單『做唔切』。」即席揮毫,往往數十人圍觀。「警察嫌阻街,要我停筆,待人潮散去,再拾起筆,人羣又聚起來。」附近餐館都要他寫菜牌,貼出蓋了印的作品,晚上有雅賊偷去。
大哥
「這些字你寫的?」
「是。」華戈回說。
「寫給我看看吧。」華戈照辦。
「真的呀,哈哈。」這人,是洪金寶。
與「大哥」偶遇後,華戈和一班電影人相識,不久便獲邀為電影戲名題字。香港電影黃金期,數得出的名導演和演員──麥當雄、黃百鳴、徐克、王晶、周星馳、劉偉強和杜棋峰的電影都參與過。
《墨想》:寫了多少齣戲戲名?
「沒刻意記,60部以上肯定有。」
《墨想》:那齣最難忘?
「『跛豪 』,內地朋友都認出我的字,知道我來了香港。」
寫來滿身油漆,那小袋油迹斑斑,是他當年足印。「有小孩丟棄在垃圾桶,我用它盛紅油、白油和油掃。」工具袋早「榮休」,華戈要留著紀念。
搏命
當年「白手招牌」怎寫?先掃上白色底漆,乾後,再用紅油寫字。說來簡單,隨時「搵命搏」。
那個九龍城五金舖招牌,高高地橫伸出馬路。要用「A字梯」再縛上梯子,「梯縛梯」站到頂,才勉強寫。「那時『膽正命平』,有車輕碰梯子,已很危險。」寫工廠大廈外牆名,也得矯健敏捷。「一手抓外牆竹棚,一邊拿大油掃,沒起稿,整行五六呎大字仍然筆直。夠膽說,我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
砵蘭街的書香
砵蘭街有潮流商場,也有麻雀館和風月場所。但數十年前,曾經聚墨留香。「來自五湖四海的落難人物」,開了至少七個書法檔。
華戈有固定檔位,是向快退休的行家,以二千八百元接手。搬過數次,檔子位處砵蘭街和山東街交界──已結業的康樂酒樓、現在的家鄉雞店旁。
「那時雅蘭商場還未落成,附近有唱片店、理髮店,也有印卡片、配鎖匙、賣馬蹄、賣牛仔褲的。還有小屋,街頭燒飯隨處可見,很『左鄰右里』。」
當年他三十多歲,行家中算年輕,生意卻特別好。「很多客人等我開舖,訂單『做唔切』。」即席揮毫,往往數十人圍觀。「警察嫌阻街,要我停筆,待人潮散去,再拾起筆,人羣又聚起來。」附近餐館都要他寫菜牌,貼出蓋了印的作品,晚上有雅賊偷去。
大哥
「這些字你寫的?」
「是。」華戈回說。
「寫給我看看吧。」華戈照辦。
「真的呀,哈哈。」這人,是洪金寶。
與「大哥」偶遇後,華戈和一班電影人相識,不久便獲邀為電影戲名題字。香港電影黃金期,數得出的名導演和演員──麥當雄、黃百鳴、徐克、王晶、周星馳、劉偉強和杜棋峰的電影都參與過。
《墨想》:寫了多少齣戲戲名?
「沒刻意記,60部以上肯定有。」
《墨想》:那齣最難忘?
「『跛豪 』,內地朋友都認出我的字,知道我來了香港。」
「很多書法家字好,但不會考慮劇情來寫出感覺。而我,了解『葉問』談詠春,不能寫得像『拳拳到肉』,要斯文點。『跛豪』不同,講毒梟,字不妨『爛』一點。林夕給麥浚龍填佛家歌詞,字可加點禪味。」
然而,不少港產片回內地攝製,招牌字多電腦化,整條砵蘭街只剩華戈一檔。「猶幸不少商品後期工序在香港製作,來自廣告生意增加,但電腦取代九成人手招牌,整個『餅』是縮了。」
有位八歲學生,自發替他寫「廣告」。 |
為人師表
近年華戈不常開檔,並「轉型」為人師表。每周教六天,學生來自各行各業。
「先教基本八法,然後行楷、行書,逐步來。」他要求學生臨帖,切忌「死臨」,也不要學足他。「〈蘭亭序〉、〈聖教序〉都有字寫得不好,不要學。應取好的一兩筆,仔細觀摩箇中神韻就足夠。」
華戈:『搵食』要投人所好,這些字才是我本來面目,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人的字。 |
但現代生活節奏快,書法課也得變通。教基本技法後,第五堂便要學生試做作品。「給他成就感,他覺得『I CAN』,興趣才大!」
華戈寫字是無師自通的。家中排老五,毛筆是父兄用過後才到他手,早秃了,字帖要從圖書館借來。順德老家的事,他鮮有提及,談得最多,除了學生,便是客人。「每逢農曆新年都停課,要在檔口為老客人寫字。多年來,他們不離不棄,移了民也來見我,我很享受。」說著,展起那招牌笑容。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如何繼往.怎樣開來
龐國鍾將篆隸味道融入北碑,風格古拙而天真,自成一家面貌,又旁取當今流行寫法,走筆帶行草率意。「藝術當隨時代,年輕一輩喜歡這樣寫,我也喜歡,創作意識才不會老化。」但他強調,用筆線條好才會耐看。
龐國鍾:書不驚人永不休
廣東省優秀書法家臥虎藏龍,《墨想》今期北赴佛山,向寫碑聞名的龐國鍾先生取經。
龐先生墨跡去年獲選「廣東60年經典書法作品」十強,在書壇舉足輕重。招牌功架,是寫活北魏名碑《張猛龍》神韻。
「自問學養不及古人,但技法要做到最好,人說『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則要『作品不驚人永不休』。如今寫《張猛龍》,全國難有人超越我!」
如此豪言,你聽來不一定覺得他囂張,反倒是難得的率真可愛。有趣是,龐先生在書壇身居要職,卻依然故我,怕應酬。
「有人將精力全放於活動,但我要想辦法避,不請我最開心!」
請別誤會,他拒人千里僅限於「畀面派對」。見同道,他以誠相待;談書畫,講半天仍樂此不疲。如此人物,過癮吧!
龐國鍾:書不驚人永不休
廣東省優秀書法家臥虎藏龍,《墨想》今期北赴佛山,向寫碑聞名的龐國鍾先生取經。
龐先生墨跡去年獲選「廣東60年經典書法作品」十強,在書壇舉足輕重。招牌功架,是寫活北魏名碑《張猛龍》神韻。
「自問學養不及古人,但技法要做到最好,人說『語不驚人死不休』,我則要『作品不驚人永不休』。如今寫《張猛龍》,全國難有人超越我!」
如此豪言,你聽來不一定覺得他囂張,反倒是難得的率真可愛。有趣是,龐先生在書壇身居要職,卻依然故我,怕應酬。
「有人將精力全放於活動,但我要想辦法避,不請我最開心!」
請別誤會,他拒人千里僅限於「畀面派對」。見同道,他以誠相待;談書畫,講半天仍樂此不疲。如此人物,過癮吧!
予獨愛
「你們先來為它拍照吧!」朝龐先生指著的方向一看,不是書畫,而是盆栽。「這花如工筆畫,很美。你們問到《張猛龍》,會否覺得碑中一些字,如『孝』,意態美如黃山松?」
《張猛龍碑》被譽為北魏碑刻之最,康有為形容:「藏奇崛於方平之內,皆極精彩。作字工夫,斯為第一。」龐國鍾說得形象化:「面貌有如戲劇武生,有朝氣」。
寫得勤,不只為興趣,也是命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內地正值火紅政治運動,他被歸類為「出身不好」。
命
「我沒有單位要,慶幸懂書畫,獲委派搞牆報,因此雖是工人身份,但執筆幹活數十年。做好單位工作後,有空便臨帖。沒自由,反而多時間專注寫字。」
如同代人,入門先寫唐碑。「豐子愷題簽的普及書法叢書,是我見過教唐碑最好的。基本『點』『橫』都細分八類說明。我一筆一筆做好它,所以得益。」現在他教學生,也要求他們逐筆練。
「這數十年專心習字很好。人生最精華,正是廿至五十歲。我常跟年輕人說,能抽十年專注一事,你絕對是專家。但今天只要有手機,朋友聚會不能不應酬,剩下多少時間?」他認為,人生黃金期,要好好珍惜。
畫癡
![]() |
龐:這套書印了數百萬册,可能比毛選還要多,當年每本售毫六,後來十元一本。我專誠買回新版作紀念。 |
「這數十年專心習字很好。人生最精華,正是廿至五十歲。我常跟年輕人說,能抽十年專注一事,你絕對是專家。但今天只要有手機,朋友聚會不能不應酬,剩下多少時間?」他認為,人生黃金期,要好好珍惜。
畫癡
龐:「很多人畫畫不錯,但仔細看,線條弱,是缺乏書法基礎。」反過來說,寫畫有助書法。「因為書畫疏密乾濕、輕重虛實一致,兩者可互補。」 |
鮮為人知是,他對畫的狂熱不遜書法,「買畫書比字帖多」。不只仰慕的任伯年,連黃冑、八大山人、高劍父、黃賓虹的畫集都齊全,「買得起便買」。
「沒正式學畫,是業餘愛好。」數十年來,隨身帶速寫簿,在車站等人、坐飛機、排隊看病,有感受便寫。「好的動態一閃而過,兩分鐘可以畫好一張。很隨意,寫得好與否無所謂。」
於是戀人離別、美女背影、父女相偎,都入畫。一張張作品線條紮實,疏密有致,寥寥數筆,人物活靈活現,都源於國畫基礎。
龐:「任伯年對後世影響深遠,有的造型手法前無古人,譬如大膽將鳥畫在花後面,但始終吸引你。」 |
龐國鍾臨〈群仙祝壽圖〉(局部)} |
他曾斷續花了兩年,將任伯年代表作〈群仙祝壽圖〉臨摹成十二屏作品,共七米多闊,兩米多高。一次難忘上海之旅,也是為了看任伯年這幅真跡。
「展覽期快完,我二話不說買機票,沒折扣,不理了,一定要去。」在展場以傻瓜相機將真迹每部分拍下來,回家後自製畫冊。「不怕別人搶錢包,只怕相機被人偷去。」早機去晚機返花了三千多元,只為看一幅畫,他形容為「收穫甚豐」。
愛畫如此,何不早當畫家?「小時家窮,一家人擠在廿四平方米的住所。畫畫工具多,寫字較簡單,一張枱一張紙就可以,於是專事書法。」
![]() |
龐國鍾行草扇面。「北魏方折多,要用其筆法寫行草有難度。」這是龐的滿意之作。 |
字如衣服
在斗室寫字,也不易為。當年父親拿著字帖,教他寫顏體。不用紙,而是找來紅磗頭,取其吸水,以筆醮水寫,乾了可再寫,省錢。
「他沒研究書法,但老一輩都重視寫字。他說:『人生沒甚麼。那怕是窮,衣服骯髒破爛,只要寫好字,別人便看得起你。』一介商人有如此眼界,難得。」
龐國鍾如今六十有三,這年來心願,是出版載錄藝途和生活印記的作品集,分享大半生作品、照片和個人傳記,還有,是父親給他的啟蒙故事。
龐國鍾簡歷 1948年生,廣東南海人,中國書法家協會隸書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書法書法家協會理事。五度入選全國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五屆獲全國獎。出版《龐國鍾書法集》,曾為西樵山、黃飛鴻紀念館等名勝題字。年輕時受佛山林君選啟蒙,也受教於天津名家孫伯翔,終將篆隸融會北碑,自成一格。 |
訂閱:
文章 (Atom)